(一)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我是懒散的人,除非必要,从不逛街。前些日子也不得不承认,买买买,的确极有治愈效果。

       最近突然发现,在购物软件上耽误的时间有点长,耗费的精力有点多。聪明的商家打着秒杀团购种种名义,向我的世界渗透,消费主义的潮流很难抵挡,即便,我向来是理性消费的人,买的都是必需品,也有点难以控制自己打开极其方便的浏览界面。

       仔细忖度了一下,节省的金钱与我付出的精力并不能对等,果断退出了几个微信群,删掉了几个卖东西的账号。

      果然清净了很多。

      看来,我是做不成精打细算的精明主妇了。

(二)

      还是经常上微博,却不再花费时间去评论。

      微博于我,是一扇不能不开的窗户。安于一隅不等于故步自封,年纪越大越容易察觉自身的固执与偏狭,越需要看到不同的风景。

      更何况,中心投下的一粒小小的石子,震荡到角落都可能是巨大的风浪。没有人能够独立于世界之外。

      去微博还有一个巨大的好处,就是收藏了很多视频资源。备着课,想到了随手打开就可以用。甚至有时候讲着课,想到哪个观点,只需要点点鼠标,孩子们就可以看到。

      戒不掉的,不妨妥善安置。

(三)

       这三个月,心一直都没有安静下来。

       我总以为自己是那只填海的精卫鸟儿,只要嘴里衔着的这颗石子是真的,填不填得了大海可以不在乎。崩溃的时候,想到东方神话里还有个伐桂的吴刚,西方神话里有个推石头的西西弗,周而复始地徒劳无功,好吧,也算安慰。

       梦里的自己会飞,可以随意地上升或者降落。

       现实里的自己被堵在路上,长长的汽车队伍末尾,前方无数尾灯,黑暗里自动成行,闪着猩红的光芒,禁止通行。

       好在,还有美的清晨。灰蓝的天幕层层明晰,一弯浅月,一点孤星,几抹微云,东方渐渐粉红,轻描淡写地迎着黎明,那么温柔。

(四)

      《书店里的影像诗》是部关于台湾独立书店的纪录片。每一集只有三分钟。每一帧都很自然,也很美,质朴和精致并存,嘈杂与安静共生,文艺与庸常和解。

      书店的样子千姿百态,开放式、民宿式、社区便利店......有一间甚至开到了田间,名字起得甚好“晴耕雨读”,十分应景。

      店主开店的缘由五花八门,献给孩子的、恋物癖、民宿、亲子、个人书房、聊天、旧物、猫......书页翻动,声调起落,心像是浸到了温水里。

      还有的书店只拍了场景、光线、细碎的灰尘......三分钟,恰好是一首歌的时间,拍的人随心所欲,看的人心满意足。

       有些店名乍一看会觉得奇怪,甚至难听,但一看书店的样子,就感到本该如此,对,就该叫这个名字。

       看完这个纪录片,突然有些厌倦图书馆与城市书房的千篇一律了。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,有意思的书店也该各个不同嘛。

评论(2)
热度(4)

春天屋顶上的霜

我是春天屋顶上的霜,

披着雪的残妆,

在春的和煦里,

结局无处可藏。

© 春天屋顶上的霜 /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