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更喜欢电子书?我想了想大概是源于手机依赖,也许碎片化的阅读并不是坏事,随手翻开微信读书,就可以开读了,偶尔被打断也不怕。最最重要的是,电子书可以随意调节字体的大小。

       新一期的分享免费里看到《多湾》,随手加入书架,一个中午顺手打开,开篇就是十几岁的小寡妇如何在公婆跟丈夫相继离世,小姑未嫁,家有薄产被人觊觎的情况下脱困的,我简直舍不得移开眼睛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个坏习惯,读书极少先了解作者,我更喜欢通过作品来猜测,边读边猜最后验证也是个有趣的过程。

        读完开篇,我说这个作者肯定是个女性,只有女性笔下的女主人公形象才是生动的,有灵魂的,千娇百媚,风情万种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中国的绝大多数男作家笔下的女性是单薄的刻板的,不是圣母就是荡妇,他们忙不迭地把女性角色塞进自己备好的套子里,做出玩味着的高高在上的拯救者姿态,仿佛他们天生就有资格充当女性的评判者。男人作品里的世界是男人的,女人不过是满足男人想象的点缀。

        只有女性,才会细腻妥帖地把所有人物都恰到好处地安放,不突兀,不张扬,把情绪隐藏在人物之后,极少赤裸裸地表达。也只有女性,才会用平视的视角,用悲悯的姿态,去关照那些被野心所忽视的人们,在对往事的缝缝补补中,去叙述她看到的逝水流年。

       是的,这是《多湾》最大的成功之处,也是它最大的局限。

       一些老故事,加上一点神秘色彩,构建一部家族史,一部时代史。从这一点来说,《多湾》像极了《白鹿原》,我甚至觉得《多湾》比《白鹿原》读起来更舒展,没有《白鹿原》的生硬,更符合我的审美。但不得不承认,《多湾》难以看齐甚至超越《白鹿原》。

      缺少的是什么呢?作者的野心或者说意气。

      《多湾》的作者更像是一个听故事的孩子,沉浸在古老故事的家长里短里,被动人的细枝末节牵引着,除了主人公,众多的人物形象在这样的讲述中,模糊成了一团背景。

      一部长篇小说,是无法单纯靠零碎拼凑的细节站住脚的,作者对故事的喜爱,超越了对人物的塑造。他们本该是鲜明的,活色生香的,却沦为某个故事的附庸,有些可惜。

       不管怎么说,这部女性视角的小说让我想起了很多故事,祖辈的,父辈的,平辈的,那些人们向我讲述过的故事,陡然间,又穿过经久的岁月,再次回到我的脑海里。

       我也是爱听故事的小孩儿,我曾掏空了遇到的所有老人能够讲述的所有故事,戏文里的,民间传说中的,亲身经历的,正是这些故事,补充了书上那些逝去年代的历史框架的细节。

       我们在那些家长里短的故事里,去追寻先人的脚步,去回溯自己的来处,去重新丈量我们来时的路。

       从这个角度来说,也许每个人都能写一部家族史。

评论
热度(3)

春天屋顶上的霜

我是春天屋顶上的霜,

披着雪的残妆,

在春的和煦里,

结局无处可藏。

© 春天屋顶上的霜 / Powered by LOFTER